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即使应用目前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1、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它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
次要原因:再者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2、主要症状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
二、 心脑血管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临床检验中需要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诊断、危险分级进而指导治疗。
(1)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
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也叫做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是一种炎性细胞分泌的能促使氧化磷脂水解的磷脂酶。分子量为45KD,由441个氨基酸组成。释放入血后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使斑块变得脆弱、破裂,从而导致血栓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它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心血管炎症状态的标志物。
(2)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简称血同,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血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能被分解代谢,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原发性原因和继发性原因会影响血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导致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堆积升高。即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简称高血同。会大幅增加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血同型半胱氨酸是一项重要的人体健康指标。
(3)肌钙蛋白I(cTnI)
肌钙蛋白I(cTnI)是心肌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的一种亚基。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动态监测及疗效观察。对不稳定的心绞痛预后判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的指标。可确定围手术期有无急性心肌梗死或了解心脏及瓣膜手术时心脏保护措施是否得当。
(4)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体水平升高说明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因此,D-二聚体质量浓度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主要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
(5)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重要的心脏功能标志物,在临床上除了急、慢性心脏衰竭排除诊断的重要参数,对于心衰患者的预防筛查、疗效检测、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当下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加严重、心衰危险因素、流行增加造成心力衰竭发病率持续升高的背景下,NT-proBNP用于心衰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对于心衰的及时预防、早期发现及有效管理,从而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6)心梗三联(CK-MB/MYO/cTnI)
心梗三联包括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三种标志物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的诊断。
(7)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在心肌细胞质中多源性的小分子细胞内蛋白质,分子量为12-16ku,以各种游离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的胞浆内,参与心肌细胞内长链脂肪酸的转运。在正常人的血浆和尿液中含量极少,但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至血液中,导致血液中h-FABP水平急剧升高。在AMI发生后可于1-2h立即升高,6h达高峰,并持续至12h,24h后回到正常值,且释放量与心肌损伤范围呈直接相关。
(8)载脂蛋白E(ApoE)
载脂蛋白E(ApoE)是人体血浆中广泛存在的重要载脂蛋白之一,具有与脂质和受体结合的功能,在脂质代谢、维持胆固醇平衡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参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生长过程及其损伤后修复。